图像江南——百年老照片网上特展(第二期)


又见依依江南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自唐宋以来,包括苏州和上海在内的江南地域,备受推崇,公认为海内繁华、风土清嘉之地。“文采风流,为天下冠”,以至于世人往往误将江南文化等同于“中国”文化。

斗转星移,延续至上个世纪,苏州和上海在文化维度上更是一体。国人所熟知的苏州籍文化名流,譬如书画巨擘吴昌硕、吴湖帆,国学大师章太炎,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版本学家、书法家顾廷龙,诗人导演费穆,建筑大师贝聿铭,掌故大王郑逸梅,话剧皇帝金山,还有柳亚子、周瘦鹃、范烟桥、包天笑、程小青等,不胜枚举,皆是或工作、或学习、或生活往返于沪苏两地。

江南之秀美,荡漾在画桥之畔,回味在莼鲈之思,萦绕在笔墨之端。纵有千般话语、万种风情,仍难道尽江南之独有意韵。好在摄影术自十九世纪中叶便传入中国,留下不少有关江南的图像。“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照”之凿凿,记录下百年江南变迁的大致风貌。图像江南宛如和弦,并非当年照片的简单叠加,而是提供给后人一种全新的看待江南的视角和方式。

文征明有诗曰:“信有山林在市城…手携书卷得童耕”。无数文人雅士徜徉于小桥流水、莺啼燕语之中,读书作画,吟诗品茗,更为江南增添了钟灵秀气、雅致风尚。展览荟萃珍贵老照片二十五幅,皆拍摄于上世纪上半叶。一帧帧斑驳的图像,展现出的是每个人心灵之中的江南,介乎于真实和美感之间,更承载着千百年来江南人、乃至中国人血液中不朽的文化基因。

《文心雕龙》有云:“吐纳英华,莫非情性。”中国传统美学推崇以笔墨或文学抒写内在世界,抒发升华情感,尤为讲究神韵和格调。“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透过这些悠远的图像,与观者共话羁情,与观者追思澹远,与观者相悦灵心。这是“真”,这是生命的源泉,这亦是呈现给观者的真淳,这更是与观者的心灵相约。

回眸江南,蕴涵深情。浓缩江南百年风物、园林情志的众多图像,呈现出如画的江南,如诗的江南,如歌的江南,映照在每个人的本心,如在秋水,动人心魄。大道多歧,贞下启元。“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待春风十里,蝴蝶飞故园,故人又相逢。江南必再含清晖、愈发醇美,亦更有情有味、入神入心。


曹俊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主任

苏州美术馆馆长、副研究馆员


图像江南——百年老照片网上特展(第二期)


主办:苏州美术馆


总监制:曹

策展人:张立行


项目执行:高翔、周勤明

线上实施:沈宇豪、周

展览实施:夏天眉、陆佳辰

推广实施:张己阳、孙



由山塘河畔远望虎丘塔与二山门的侧影   晚清


苏州城郊外离寒山寺不远的枫桥处,可见到远处的虎丘塔   20世纪30年代


苏州河道两岸舟船停泊的风光   20世纪30年代


苏州老城门外的景观    20世纪30年代


 苏州野郊之地河道与村庄即景   20世纪30年代


苏州河道中捕鱼的村民   20世纪30年代


苏州河道上赛龙船的情景   20世纪30年代


苏州桥边即景   20世纪30年代


苏州河道上的点点轻舟   20世纪30年代


苏州城俯瞰全景   20世纪30年代


苏州水上人家行舟过桥场景   20世纪30年代


苏州河道上的乘风轻帆   20世纪30年代


苏州河道上乘竹筏的船妇   20世纪30年代


拙政园自枇杷园望雪香云蔚亭   20世纪50年代


拙政园倚虹桥及海棠春坞背面   20世纪50年代


拙政园绿漪亭望三曲桥   20世纪50年代


拙政园自绿漪亭望梧竹幽居   20世纪50年代


拙政园拜文揖沈之斋(倒影楼下层)望宜两亭   20世纪50年代


拙政园柳荫路曲长廊   20世纪50年代


拙政园留听阁   20世纪50年代


拙政园见山楼背面爬山廊   20世纪50年代


留园曲豁楼   20世纪50年代


留园涵碧山房及明瑟楼   20世纪50年代


狮子林扇面亭   20世纪50年代


网师园水亭   20世纪50年代



© 2014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
苏ICP备12000510号
开放时间
点击查看
中心地址
苏州人民路2075号
联系电话
0512-67280798
Responsive image
Responsive image